世界折疊車界領導品牌、屢獲國際設計大獎的太平洋自行車創辦人、臺師大英語系54級校友林正義,從大學聯考12分的「菜英文」,成為建國中學英文老師,再靠著熱情與執著創業,目前公司員工近200人,研發分眾用途的各式自行車銷售至全球,他12月12日回母校期勉學弟妹,立定目標、勇敢追夢。
臺師大秘書室校友中心和學務處職涯發展中心舉行「大師沙龍講座」,邀請林正義校友演講「以匠人精神打造永續企業的成功之道」。林正義為回饋母校栽培之恩,捐款新臺幣100萬元,作為興建國際教學研究大樓之用,吳正己校長特別於講座前頒發感謝狀,感激他熱心教育、嘉惠學子的善意。
進修推廣學院胡衍南院長擔任講座主持人,他說,今年三校系統共識營,安排師長參觀「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」,創辦人林正義親自向師大團隊簡介公司的企業經營策略,大家紛紛被眼前這位企業家吸引,因此特別邀請林正義校友返回母校,談他從英語系畢業後,成為自行車王國創辦人的歷程。
瞇著眼、滿臉笑容的太平洋自行車董事長林正義,1955年成功量產技術領先的「Birdy」折疊車,在國際打響名號,1980年成立太平洋自行車有限公司,堅持臺灣設計、臺灣零件、臺灣組裝,一手打造出臺灣自行車王國。
他說,從師大公費生畢業後,分發到建中當英文老師,「有次到萬華買一臺腳踏車,回家把它拆解再裝回去,對什麼都不會的我來說,非常有成就感,所以又拆開再裝回去…不斷重複。」林正義回憶他愛上腳踏車的過程,他也曾到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助理,翻譯過3本英文著作,但發現自己對腳踏車的熱愛後,把圖書館相關資料都借回家,幾個月無法自拔。
林正義說,自行車是非常特殊的產業,製造技術比汽車、飛機都更為精密,加上自行車用途不斷創新,像是公路車、越野車、殘障人士專用車或復健使用,除了為各種需求所使用的高科技材料,如碳纖維、鈦合金等,還須具備物理化學、機械結構、人體工學等知識,他說,自行車不斷革新、充滿活力的特質,正是他迷上自行車的原因。
對於經營公司,林正義自有一套哲學,「寧小勿大」是他從業50年來,一直秉持的原則,員工不到200人的太平洋自行車,年營收維持在5億元,自行車年產量約4萬臺。林正義說,公司小是最大優勢,可以隨著全球經濟脈動適時調整方針,保持彈性、穩紮穩打,讓他在快速汰換的市場中站穩腳步。
針對成功之道,林正義說:「我只做跟別人不一樣的產品」,他以「自行車」為出發點,不以成本或規模為考量,專做別人「做不到、不能做、不想做」的生意,以技術與創意為本位,他不追求大、不追求快,只希望永續發展好產品。
林正義回答學弟妹提問時,也以創業所見所聞,勉勵師生築夢踏實,他提出3點建議,首先,心中要有目標,目標可以改變,但不能消失,才能不斷激勵自己向前;其次,創造價值,他說,成功在於不可取代性,要用「價值」與人競爭,而非「價格」;最後,持續學習,了解越多知識,在產業、經濟快速變遷的時代,越能掌握全局。
他也提到,50年自行車職涯中,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學習,並持續引進各國技術與人才,期望將太平洋自行車變成世界級研發中心,並以CIT(Create in Taiwan)替代MIT國家品牌形象,讓國際知道自行車界最創新的核心頭腦,就在太平洋。
英語系張妙霞副主任也向林學長提問,「英語系給了他什麼影響?」林學長的答覆令聽眾出乎意料,他說,當年師專畢業考大學聯考,英文只拿12分,大一時外籍教師問他:「What’s your name?」,他完全聽不懂。
林學長回憶,他勤奮向學苦讀,記得有堂課令他印象深刻,大四修習「文學批評」,每週讀一本英文小說並繳交心得,靠著他決心和毅力,翻閱大量資料,培養了紮實的英語能力與讀書技巧,也養成大量閱讀、吸取新知的終身學習習慣,才能在日新月異的全球市場及企業中,不斷增進新知,克服各項挑戰。(撰文:校園記者表藝112許雅淳 / 編輯:胡世澤、林靜 / 核稿:鄧麗君)